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厚基础知识、较高综合素质能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信息、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基本技能及初步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测绘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测绘生产的基本技能。
3.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相关问题。
4.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具体应用。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新,归纳、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
1.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方向
2.数字测绘技术应用方向
四、专业能力分析表
能力平台
|
能力模块
|
对应课程(含实践课)
|
综
合
能
力
平
台
|
1.1价值判断能力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
1.2身心调适能力 |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教育 |
1.3语言表达能力 |
大学英语、大学生文学素养 |
1.4信息处理能力 |
计算机文化基础、C程序设计 |
1.5通识能力 |
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劳动素养、自然科学类选修课、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社会科学类选修课 |
专
业
能
力
平
台
|
2.1专业认知能力 |
专业认识能力 |
培养方案介绍讲座 |
行业认知能力 |
GIS行业介绍讲座 |
2.2专业基础能力 |
数理分析能力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
GIS理论基础能力 |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GIS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
GIS数据处理能力 |
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
GIS系统设计能力 |
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空间数据库、GIS设计与实现 |
2.3专业专长能力 |
GIS系统集成应用能力 |
组件式GIS开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专题地图设计与编绘、WebGIS原理与应用、GIS与RS集成应用、GIS与CAD集成应用、地理信息前沿技术、遥感前沿技术 |
数字测绘技术应用能力 |
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测图技术、GPS测量原理与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城市地籍与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现代测绘前沿技术、测绘仪器发展 |
2.4专业应用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经纬仪模拟测图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GIS空间分析课程设计、GIS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
技能拓展能力 |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
能
力
拓
展
平
台
|
3.1创新创业能力 |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 |
3.2就业能力 |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职业技能(资格)鉴定 |
3.3社会实践能力 |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 |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4年
学分:最低修读168.0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27.0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毕业条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七、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
相近专业:地理科学、测绘工程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经纬仪模拟测图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GIS空间分析课程设计、GIS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
实践环节
|
实践地点
|
学期安排
|
时间
|
考核方式
|
备注
|
经纬仪模拟测图实习
|
校园
|
第4学期
考试结束后
|
1周
|
考查
|
|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
GIS机房
|
第4学期
考试结束后
|
1周
|
|
GIS空间分析课程设计
|
GIS机房
|
第6学期
考试结束后
|
1周
|
|
GIS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
GIS机房
|
第6学期
考试结束后
|
1周
|
|
毕业实习
|
企事业单位
|
7
|
8周
|
|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
|
8
|
8周
|
|
合计
|
|
|
20周
|
|
|
九、教学时间安排总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周数
|
课堂教学
|
13
|
16
|
16
|
16
|
16
|
16
|
10
|
8
|
111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1
|
|
13
|
入学教育
|
2
|
|
|
|
|
|
|
|
2
|
军事训练
|
(2)
|
|
|
|
|
|
|
|
(2)
|
社会实践
|
|
(2)
|
|
(2)
|
|
(2)
|
|
|
(6)
|
公益劳动
|
|
|
(1)
|
|
|
|
|
|
(1)
|
机动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4
|
毕业实习
|
|
|
|
|
|
|
8
|
|
8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
8
|
8
|
毕业教育
|
|
|
|
|
|
|
|
3
|
3
|
总周数
|
19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59(9)
|
注:第8学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修的形式开课,以读书笔记计算平时成绩,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作为考核方式。
十、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
能力
平台
|
能力模块
|
修读
方式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学分
合计
|
学时(周)
合计
|
学分所占百分比(%)
|
学分
|
学时
|
学分
|
学时(周)
|
理论
|
实践
|
合能力平台
|
价值判断能力
|
必
|
14.0
|
191
|
2.0
|
33(28)
|
16.0
|
224(28)
|
8.3
|
1.2
|
身心调适能力
|
必/选
|
1.0
|
|
9.0
|
5周
|
10.0
|
5周
|
0.6
|
5.3
|
语言表达能力
|
必/选
|
12.5
|
233
|
2.5
|
43
|
15.0
|
276
|
7.4
|
1.5
|
信息处理能力
|
必/选
|
3.5
|
58
|
2.5
|
71
|
6.0
|
129
|
2.1
|
1.5
|
通识能力
|
必/选
|
7.0
|
87
|
2.0
|
17+1周
|
9.0
|
104+1周
|
4.2
|
1.2
|
小计
|
38.0
|
569
|
18.0
|
164(28)+6周
|
56.0
|
733(28)+6周
|
22.6
|
10.7
|
专业能力平台
|
专业认知能力
|
必
|
1.0
|
|
|
|
1.0
|
|
0.6
|
|
专业基础能力
|
必
|
46.0
|
817
|
21.0
|
430
|
67.0
|
1247
|
27.4
|
12.5
|
专业专长能力
|
选
|
8.0
|
120
|
12.0
|
180
|
20.0
|
300
|
4.8
|
7.1
|
专业应用能力
|
必
|
|
|
20.0
|
20周
|
20.0
|
20周
|
|
11.9
|
小计
|
55.0
|
937
|
53.0
|
610+20周
|
108.0
|
1547+20周
|
32.8
|
31.5
|
能力拓展平台
|
创新创业能力
|
必/选
|
1.0
|
|
1.0
|
|
2.0
|
|
0.6
|
0.6
|
就业能力
|
选
|
|
|
1.0
|
|
1.0
|
|
|
0.6
|
社会实践能力
|
选
|
|
|
1.0
|
|
1.0
|
|
|
0.6
|
小计
|
1.0
|
|
3.0
|
|
4.0
|
|
0.6
|
1.8
|
总计
|
94.0
|
1506
|
74.0
|
774(28)+26周
|
168.0
|
2280(28)
+26周
|
56.0
|
44.0
|
十一、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
十二、主要课程及简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GIS设计与实现等。
1. 自然地理学
学时:52;学分:3.0;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阐述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介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并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等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2. 人文地理学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在介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趋势及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学为基础介绍人文现象的时空特点及分支学科,在理论方面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方面重视现实的重大问题。着重分析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征(人口、民族、宗教、语言等),同时突出学科当前与未来重大问题。
3. 地图学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地图学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地图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研究地图的表示方法,着重介绍各种地图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包括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网络地图、遥感地图等。系统阐述了现代地图学理论、地图学基本知识和地图学新技术的发展,具体共分十章,包括:地图与地图学、地球体与地图投影、地图数据源、地图概括、地图符号化、地图表示法、地图编制、数字制图、地图复制和地图分析各部分。
4. 测量学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测量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科学研究、经济建设、规划设计和国防建设使用。测设是指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5.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系统运行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结构及数据模型的基础与基本原理、GIS系统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GIS的基本功能,了解GIS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3S集成技术与数字地球理论及GIS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掌握GIS的理论与方法,为后续课程GIS应用、GIS软件工程、应用模型构建、GIS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6. 遥感概论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可以作为地学类专业及相关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和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或处理、遥感信息提取和遥感技术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大专院校有关地理和环境等方面的教学需要,也是学生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处理图像的基本能力。
7. 数据结构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数据结构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实践验证算法的正确性,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了解对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本课程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还应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特别是软件课程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8. 空间数据库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技术。该课程系统阐述空间数据库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新发展,重点介绍空间现象抽象表达、空间数据模型、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空间数据索引技术、空间数据查询与访问、空间数据元数据与空间数据共享、空间数据库设计、空间数据库新技术等内容。
9. 计算机地图制图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查。
本课程主要以地图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表示方法、地图符号计算机设计和制作、计算机地图数据组织、地图各要素的计算机制作为主线,介绍计算机地图制图的软硬件构成、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工艺流程、地图数据的输入、地图图层的建立、地图图形的矢量化跟踪、地图地貌晕渲的自动生成、地图符号的制作与配置、地图注记的配置、地图数据的编辑处理及地图数据的输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工艺流程及基本技能。
10.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该课程主要教授GIS环境下空间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基础问题、空间量测与计算、空间表达变换分析、空间几何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学分析、三维分析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对GIS空间分析的影响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内容、原理与技能,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GIS奠定良好的基础。
11.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以介绍遥感技术与遥感图像处理分析技术为主的一门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技术理论性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和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表示和统计描述、图像显示和拉伸、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遥感图像分类、地物成分分析和信息提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本课程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讲解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内容涵盖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基于接口的设计、泛型程序设计方法、Windows和Web应用开发,以及数据库访问技术。
13. GIS设计与实现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课程主要教授GIS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内容、技术方法、组织实施过程及相关规范与标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GIS设计与实现的各个阶段,即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与评价、系统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十三、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
实施基于市场定位,“一专多能”全过程技能培养的应用型GIS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空间信息技术处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为了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强技能、重实用、突出特色;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不同的市场定位,学生选修时加强择业引导;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方面,应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较快地适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转换。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强技能、重实用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专业课程以大专业为基础设置,同时体现不同市场定位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技术是GIS专业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三个一”(一个GIS平台、一个数据库平台、一门编程语言),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精通一门编程语言,熟悉一个数据库平台,能基于一个GIS平台进行操作和二次开发。
2.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需要。如设置一些高级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等课程,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既懂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又懂管理,将来成为GIS市场销售或管理人员而设置的;设置一些应用专业模块,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引导部分同学选修,将GIS作为工具,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行业分析与应用工作。
3.对学生进行择业、课程选择引导。学时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各异,在课程设置中将需要的、可能需要的分开,能够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阶段量力而行。为了减少学生选课、就业的盲目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商,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利于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到与本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其他高校学习或实习,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